期刊简介

               1978年8月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为我国惟一的显微外科专业性刊物,是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会的学术性期刊;一直是中文核心期刊,被国内所有检索系统和数据库及WPRIM收录,被引频次、引文和影响因子等一直名列全国科技期刊前列。本刊及时报道国内外显微外科的新进展,反映我国显微外科水平和发展方向,同时积极介绍基层医院开展和普及显微外科的情况,适合从事显微外科、骨科、整形外科、手外科、神经外科、关节外科、泌尿外科、口腔颌面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妇科、脊柱外科、腔镜和内镜的应用等手术学科及解剖学等基础医学专业人员投稿和阅读。                

首页>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1-2036
  • 国内刊号:44-1206/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广东省优秀期刊奖期刊收录: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2年第06期

穿支血管的术前影像学导航技术

章一新

关键词:
摘要:导航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能够精确地绘制路线图,并通过它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安全、快速的到达目的地,完成使命.在显微外科历史上,第一个尝试绘制人全身皮肤动脉血管分布图的是法国的Manchot(1889年)[1].40年后,Salmon[2]介绍了原始血管灌注法,其通过血管内注射混合石墨氧化物后在X线照射后清晰显影.随着皮瓣外科的发展,Milton(1970年)[3]阐明了皮瓣成活与其血供方有关,明确了血管与皮瓣的关系.上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的Taylor等[4]提出了血管体区的概念,全身的皮肤组织都分别由某一个特定的血管供养,并在人全身描绘了374个直径大于或等于0.5 mm的皮支血管.随着穿支皮瓣概念的提出,2009年,Saint-Cyr等[5]介绍了穿支体区的概念,在此理论上认为,临床上每一个穿支都可以被切取并形成带蒂穿支皮瓣或游离穿支皮瓣.2011年,